为什么在美国的程序员工作比中国程序员轻松、加班少? 职场讨论

卖大米 2021-9-9 540


先说结论 - 如果你的梦想是岁月静好的话,上有老,下有n小,在一线城市有房,并且还有空倒腾自己的爱好的话,在美国做程序员确实会轻松很多。反之,更高的薪水、更高的职位才是你的追求的话,这两者差不多同样不容易。

至于效率这件事,其实这不是一个单一变量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如果人民币和美元购买力等价,如果我们的搜索引擎、社交平台与操作系统能享誉全球,如果两边的管理理念与执行能力齐平,那么效率这件事才会有意义。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点

在北美程序员的圈子中,Work life balance(WLB)是经常被提起的一个点。周一和同事聊上周末去哪玩了,周五和同事聊这周末打算去哪玩,以及在疫情之前很多公司都设有happy hour的选项,即 - 公司准备好吃吃喝喝,让同事们顶楼晒晒太阳喝喝啤酒,再招呼三两个好友一起过来侃侃大山,听个小曲,感受着公司轻松惬意的氛围,说不准哪天新入职名单上就会多出个熟悉的名字。

疫情来袭之后,北美各个公司都公布了自己的永久在家工作政策,看着同事们一个接一个的发邮件宣布自己将永久在家工作并搬离大城市,让人好生羡慕。

然而,在一切的光鲜亮丽之下,暗流在处处涌动。

“天花板”,PIP,裁员,身份

北美互联网公司普遍看中员工多样性(diversity),所以北美程序员职场中经常需要和不同种族的同事进行合作。所以在北美工作的程序员经常需要面临的挑战是语言与文化上的差异。语言这事仅仅是听说读写并不难解决,再吃力的选手在职场混个几年也能基本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文化上的差异这事,对于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华人来讲则没有这么容易适应。宗教的差异,娱乐与体育活动的差异,思维的差异,都会对人际关系造成不小的影响。比如组里组织看台词猜电影小游戏,那些英语母语的同事一定是表现远超非英语母语的同事。而组里这盘沙拉什么国家文化背景的同事都有可能出现,这就需要北美的程序员们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通过沟通、闲聊、表现等形式尽可能多得获得同事特别是老板的认可。而随着职级的提升,在大家硬性技能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对个人能力的表现力这种软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也是北美职场天花板的来源。

而对于那些希望躺平的程序员或者有心排除“异己”的老板来说,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PIP)与裁员则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每一个北美程序员的心头。对于大多数北美程序员而言,与公司签订的都是不定期合同,合同规定双方都可以随时根据自身意愿(at will)终止合同。如果说PIP是小规模、体面的定点清除北美程序员的话,裁员就是公司级别的推倒重来,而且无论哪种情况,从法律层面来讲公司都不需要为请走员工赔偿一分钱。而没有工作对于大多数非美籍程序员来说就进入了60天或90天的找工倒计时。找得到,保住身份继续挣钱。找不到,计时结束身份过期必须回国。

相比之下,国内n + 2仲裁以及没有身份压力会显得相对容易一些。

群体裹挟

当然,从小样本观察而言,被群体裹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并非北美的程序员们就可以安稳的955,其实遇到组里“氛围”奇怪的时候也是要被迫卷起来的。比如说一整组的L3(Google, FB等毕业生入门级别)大家都想升职,突然有一天你发现组里有人开始半夜发code review,半夜艾特人询问/解决问题。你决定“净化职场,从我做起”,坚决和午夜奋斗者划清界限。但是随着组里这么做的人越来越多,你也开始怀疑你的坚持到底是对是错。直到有一天,你的老板和你一对一的时候隐晦的提示你,最近工作不是很努力,应该像第一个半夜发code review的同事学习。你顿悟了,于是也开始半夜加班加点指点江山。

相比于北美程序员们的“自发性”内卷,国内很多公司在树立内卷标准上不可谓不高。比如,HT公司的先进个人表彰对象是一个月不回家,29天睡在办公室,3点睡觉6点继续工作的人。在这种大的裹挟与奋斗之下,似乎顾小家也成为了一件不那么光彩的事。

最后,有想法出国做程序员的朋友,推荐一个公众号:上岸算法。上面每周会固定时间发布各北美大厂真题题解,以及leetcode题解,刷题必备。另外,他们的课程质量也很不错,涵盖算法、ux design、ood、面试问题指导、ds、ai等各方面。还有免费试听服务,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最新回复 (0)
返回